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小半夏汤”补充中医院治疗老年性咳嗽、恶心呕哕、中型新冠病毒治验的不足
    789
    1

    1.病发与治疗过程

    Compass家母,80岁,2023年5月22日晚上入睡时发烧,汗后次日凌晨退烧,之后咳嗽、头晕、恶心干呕、口干口苦,无食欲,全身乏力。

    至5月29日语听已出现交流困难,感觉无法支撑,上午带至县中医院就诊,主任医师见患者语气低沉、四肢无力、站立困难,责备家属一个星期为什么不早一点带来医院,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必须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故上午11点办理住院手续,住院部9楼37床(三人房、同住一新冠患者)。

    随后中医结合抽血化验诊断:咳嗽(痰湿蕴肺);西医诊断: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新冠病毒中型。

    5月29日下午处方:输液维生素B6、维生素C、艾司奥美拉唑、氯化钠、雾化+吸氧、中药颗粒、中药穴位贴敷等(附:出院记录),症状缓解。

    5月30日上午老妈自我感觉好了一些,要求出院,医院担心低于三天的社保不给报销,病情只是缓解、还没有明确的治愈指证,所以要求住院一个星期。家属认为医院就在家傍边,住院还没有家里方便,再说老人是外地户口,报销比例不高,故强烈要求出院,院方最终同意带药出院、但要求把未做完的检查“CT胸片、大小常规”做完,以便确认病情,叮嘱有情况及时过来门诊。

    出院时间5月30日下午15.30左右,全自费,总费用为:2343元。

    出院后5月31日,仍干呕、咳嗽、全身乏力,家属认为天气湿热、住房未做好通风降温,进一步服用医院药方先观察。

    6月1日-6月3日病情反复,无好转迹象,Compass要求再去医院,老妈不愿意,说医院效果一般、住院不方便、又担心费用太高。这种情况下Compass不禁思索,根据这么长时间观察,其症状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呕为主证、咳次之,呕导致无法进食à胃气衰à营养无法补给à全身乏力,再者咳嗽牵引五脏,更无法抵御病毒疾病,应先止呕、同时镇咳。

    查找自建的中医数据库,止呕镇咳的治疗方剂很多,中药止呕靠前的是半夏,经方《金匮要略》有小半夏汤“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半夏同时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无论是广东此时气候、还是身体症状都适合,再说半夏生姜两味与医院开的中药颗粒没有冲突,打定主意就用经方小半夏汤试试,家里也刚好备有半斤生半夏。

    6月4日上午10点煎第一剂小半夏汤:半夏15克、生姜20克、水6碗,煎成3碗,分早中晚3次服;中午11:30分左右服第一碗,到了下午5点多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竟然一直没再呕咳,晚餐还有食欲了。效不更方,认真煎药,医院的药也继续服用,老妈精神状况一天天好转。

    6月6号晚上9点喝完第三剂的第二碗,呕哕状况完全消失,饮食起居恢复正常,老妈说:好了就不用再喝茶(中药汤剂)了,我坚持要求服完最后一碗停药。

    ↑小半夏汤↑

    小结:从发病到康复总历时16天,纵观医院中药处方颗粒:莱菔子、紫苏子、苦杏仁、陈皮、旋覆花、厚朴、芦根、法半夏、麸炒苍术各6克,黄芩、甘各3克,茯苓9克,再加止咳中成药“复方甘草片”,其燥湿、镇咳、止呕、定喘、理气、降逆、解毒等成分具备,住院期间靠雾化吸氧镇咳止呕尚可,出院之后服中药颗粒却不见寸效,方中也有半夏,但法半夏制过后效果大减、为了避免责任又不敢超过《药典》用量,名老中医对制半夏与药典用量多有诟异,颗粒冲剂也不如汤剂,故补充小半夏汤效果立显。

    2.中医院这么贵?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从整个就医过程可以看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到医院就诊的检查手段基本一致,除中医增加四诊“望闻问切”外,都使用现代化科技设备进行确诊。收费当中58项化验费1043元、CT检查费398元,住院床位费却不贵,中药费354元(含带回家7天药量),治疗费386元,如果继续住院每天治疗费+床位费+护理费、每天约需400元左右,正常出院估计还得再做一次血样化验和CT检查,整个流程如果按正常走下来、中医院或西医院估计都得6000元左右。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贵与不贵是医院流程问题,跟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没有太大关系,现在的新中医院建设规模都较大,医院在患者就诊量少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通过提高住院率或检查项目来增加收益,要不然长期入不敷出也无法支撑庞大的医疗体系。

    2015年Compass有一段时间腹胀、咽喉反胃酸、烧心痛,导致夜不能卧,非常痛苦,严重时自己怀疑是不是胃与心脏都有问题,去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挂的普通号,心想免不了胃镜和心电图检查,意外的是医生凭经验简单问了几个问题,诊断为“胃炎、胃酸倒流”(中医病名:胃脘痛),然后开了3种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瑞巴派特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告诉先服药,不用做其他检查,如果服药无效再说。记得当时总共才40元左右,回到家服用第一次即症状消失,吃了三分之一就停药了,之后几年偶有再患也是凭留存的拍照自己买药解决,但每次的药都吃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全是过期处理。如果按照中医同样不科技检查而开“旋覆赭石汤”“茯苓四逆汤”“五灵止痛散”之类,三剂也在40元以上,这件事情说明了优劣不分中西,重点看医生的道德与水平。

    3.自学开中药方有什么好处?

    首先当然是经济,再者自己或家属的身体状况自己最了解,这是基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沟通,比如性格、作息、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历史病因等真实信息,医生不一定能了解到。

    自学开方重要的是辩证诊断,如果有充足的数据库资料,初始时可以先借助诊所或医院的诊断,在诊所或医院效果不好的情况下自己调方补充,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医院治疗都不行、自己难道比医院牛?非也,其实医院与诊所看病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看好,再者经验丰富的医生永远都不够用,这就导致患者复诊的几率大大的增加了;当然,自学开方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充足的中医数据库作为前提,Compass是因为略懂基础再加上200多G、近1000套历代中医名家的数据库支持才敢这样做的。

    附:《金寿山论外感》95页“略谈《金匮要略》对一些病证的鉴别诊断”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原文)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原文)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忤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原文)

    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止,停后服。

    以上三方用药大同小异,同的是,都用姜、夏;异的是,小半夏汤用生姜;半夏干姜散不用生姜而用干姜,且作散用浆水煮服;生姜半夏汤用生姜汁,且其量倍于半夏。这些区别,看似微小,细玩原文,实有深意。小半夏汤为胃中有饮,饮邪上逆而作呕吐者通治之方,故原文开首着“诸呕吐”三字,半夏干姜散证原文有吐涎沫三字,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故易生姜为干姜,生姜行水降逆,干姜则温中散寒,用浆水煮服,可能因浆水味酸,制二药辛辣之性,生姜半夏汤证是欲吐而不能吐,胃中非常难受,有无可奈何之感,故重用生姜汁,意在散结,正如尤在泾所说:“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3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1
    • Compass 系统管理员 消费:276.01元 4个月前 20:331楼
      附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半夏救治洋医生
      民国初年,一位来华行医的英国医生患了顽固性呕吐,不能进食已有多日。一位日本医生和一位美国医生共同诊治,呕吐依然不止。当时以为病人已经无法救治,遂请名医张锡纯“一决生死”。经过详细诊察,张氏说:“余有一策,姑试行之。”即用半夏加茯苓、生姜投治,“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锡纯技高一筹,使得三位“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张锡纯所用半夏乃是亲自所制,与市售半夏不同。因为半夏有毒,市面上的半夏都用白矾水煮,炮制太过,乃致药力尽失,李可先生称之为“药渣子”,非但不能止呕,反而可能引起呕吐。因此,张锡纯每年都自制半夏,其法“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半,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晒干备用。”这种自制半夏,“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
    0 赏钱 赏礼回复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中医健康管理
        圈内贴子133
    • 聚合圈成员205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本圈子内的新贴

    通达信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