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昆用方集锦
2473
0
1、胃病

王某,女,75岁,面瘫三个月。自诉三个月前晨起即感右侧面部麻木,漱口时,水往右侧口角漏下, 鼓腮漏气,并自觉味觉减退,不能闭目,舌的右边也感觉麻木,吃饭时,舌活动不灵活.食物留滞于右侧腮部。面色暗黄,时时感觉恶寒发热,而无汗。口苦、胃部不适一个月。大便秘结,三日一行。右侧乳突前下方翳风穴处胀痛.背部至阳穴处压痛.舌红苔黄,脉浮紧。腹诊:心下压痛,胸胁苦满,腹肌结实。

太阳少阳并病,具有葛根汤证与大柴胡汤证。

根据日本汉方家藤平健先生的经验,太阳与里的少阳并病,一般先治疗太阳病,所以予以给葛根汤,三帖。

二个月以后,病人带他人来诊,我发觉病人面瘫已经痊愈,就询问其方药后的情况,患者说:“服完第一帖药,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面瘫已经痊愈。剩下的二帖药我就不服了。”

我问:“为什么不继续服用以求巩固?”

想不到她的回答是:“本来嘴巴向左歪,只服一帖面瘫就好了。再服的话嘴巴向右歪不就完蛋了吗?”

病人的话,真的令人啼笑皆非。

我生平第一次开中医处方的患者是我同一生产队的一亇年轻农民。他因为端午节多吃了鸡蛋与棕子,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输液后好转,但胃胀、呕逆、便溏,几个月一直不愈。看了几个中医,都认为病因是伤食,处方离不开消导化食的药物,但治疗的结果是不但无效,病情反而日益加重。他的体重三个月减少了20多斤。最后来我处求诊,我根据是患者当时的三大主症:心下痞硬、呕吐恶心、肠鸣下利,认为是半夏泻心汤类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是《金匮要略》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再考虑他另有口疮、睡眠不安等兼症,最后选用甘草泻心汤。当时年轻气盛,认为方证丝丝入扣,必然有效。患者服了三帖药后,诸多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仿佛找到了学习的方向。经过一个来月的治疗而痊愈。这个伤食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没有使用一味消导化食的药,但是却能有效地治愈了这个伤食病人的胃肠炎症。四十年了,病人和我时有联系。我特别记住这个病人,因为是他的诊治成功,使我信服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使我从实践中知道方证辨证在临床上的指南作用。

4、伤食

恽铁樵除攻读经书外,兼习医经,对医学有一定基础。在长沙时,3个儿子死于伤寒,另一爱子慧度亦得伤寒症。请来的名医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开伤寒方,以致爱子之伤寒越来越重,屡失愈病之机。视其方药,仍是历次用过的山栀、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连翘、银花、杏仁、象贝等味,服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苦于无临床经验。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病头痛、发热、身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是伤寒论的太阳病,当以麻黄汤治之。乃援笔书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持方与夫人曰:

我诊治过一个80岁胃癌手术后的老人,个子瘦长,面色清癯苍白。他是因为腹痛来诊的。他说自己脐腹部隐隐作痛已经30年了,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患者脉象细弦,便秘,多日一行,腹肌菲薄紧张。投桂枝加大黄汤七帖,腹痛大减。再七帖,腹痛消失。全家亲友奔走相告惊奇不已。

半年后,因面颊部患带状疱疹又来求诊。发病五天,诊治无效,痛不欲生。诊察结果发现诸症并存,有桂枝加大黄汤证、小柴胡汤证、小陷胸汤证。我三方合一,给他三帖。药后,大失所望。我考虑再三,认为病证应该是太阳少阳并病。太阳是桂枝汤证,少阳有两个方证,一个是小柴胡汤证,一个是小陷胸加大黄汤证。先给他柴胡桂枝汤三帖,药后当天夜里疼痛大减,三天后疼痛基本上没有发作。但是小陷胸加大黄汤证仍然存在,就继续给他小陷胸加大黄汤五天量。随后一切平安。

这个病例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后续,一年以后,他的女儿来找我看病。说他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她的父亲对我的诊治有没有什么非议。谁知道这个老人临终前讲了一段我意想不到的话。老人说:“我腹痛30年,一直找不到能治好它的医生。谁知道几帖中药就治好了。我想假如早几年遇见他,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带状疱疹第一次的药不好,味道就不对。第二次的药就不一样,一过口到胃就舒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死后,你们有什么病痛都要找娄医生看看,不要乱吃西药。如果碰到他,就把我的话告诉他。”

(山石神韵摘自:3、4选自娄绍昆在2011年南阳经方大会上的演讲-漫谈《伤寒论》中的“方证”)

7、对曹颖甫病案的理解和应用

若本汤之合解表通里药为一方者,又是一法。然其间解表者占七分,通里者占三分,不无宾主之分。以其已用里药,故通里为宾,以其未用表药,故解表为主,双管齐下,病去而元气乃无忧。看来曹颖甫先生对太阳阳明同病的处理也是非常小心的,“若便闭未越三日者,恒置通里于不问,非不问也,将待其自得耳。”这几句话,就可明了他的谨慎。然而最后还是使用了这个方,但是使用桂枝汤为主,大黄通里为辅而取效。桂枝与白芍的比例是一比一,与仲景的桂枝加大黄汤原方稍有不同。我自己用仲景的桂枝加大黄汤,就是桂枝加芍药再加大黄汤曾经治疗过比较多的病症,只要方证相对应都能收到明显的疗效。譬如后来我曾诊治过一个八十岁胃癌手术后的老人(山石神韵注:后面的文字同上6、腹痛带状疱疹)

(山石神韵注:《中医人生》——娄绍昆《青灯古卷夜思长》(二))

8、带状疱疹

到学校后的第二天就有人请我去看病。患病的是一个青年渔民,名字叫夏成锡,二十四岁,患慢性腹泻已经两年了。西医的诊断是慢性肠炎、肠道紊乱综合症,久治无效;中医按大肠湿热论治,病症未见改善;草医解毒止痢,也没有明显的进展。屡治无效以后,他已经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是他的家人请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他可能事先并不知道,所以当我到了他家里以后,他在楼上迟迟不肯下来,使我感到有点儿出师不利的尴尬。他的妻子看见我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样子,就连声道歉,并拉扯着夏成锡下楼。我抬头看见一个瘦长的青年,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十分不情愿地从楼上一步一步地走下楼。暗黄憔悴的皮肤,一脸狐疑的神色透露出不加掩饰的不信任,然而聪慧明亮的目光并不因久病而黯淡。

我同情他这样年轻就久病缠绵,我不相信一个普通的肠炎就无法治愈。

我亲切热情地向他问候,与他坐下来慢慢地聊天。我先耐心地听他讲述两年来的病情变化与诊治过程,以理解与友好的眼光注视着他,以赞同的语气应答着他的感慨,就这样渐渐地化解了他的敌意。我发现他在病史的描述中,用词恰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然而一种悲天悯物的心态十分明显。在我的劝解声中,他把冰凉的手腕放上由书卷起来代用的脉枕上。

当时的脉症如下:

我听得出,在他的问话里虽然对我还有一些不信任,但经我一番言说以后的他,对我的警戒心理已经有了一点放松。

我很肯定地点点头,笑着说:“我村子里有一个中年妇女腹痛腹泻两年,白带如水一年,我就是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把她治愈的,疗程也只有一个多月。”

他半信半疑地说:“我在医院里碰到许多慢性腹泻的病人,诊断的病名都清清楚楚的,什么过敏性结肠炎啊,肠道紊乱综合症啊,肠结核啊,但是治疗效果都不好。”

我承认他说的情况是事实,就对他说:“西医对慢性肠炎的鉴别诊断是有办法的,但在治疗上疗效不是很确定。这种病还是中医针灸疗法好一些。”

他颇有情绪地说:“中医师看了好几个,中药吃了好几箩,我的病为什么总是不见效呢?”

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回答,就说:“中医没有一种专门治疗慢性肠炎的药,只有在正确辨证下的方药才能取效。”

“你怎么知道你的辨证处方会是正确的呢?”他一点也不客气地说。

(山石神韵注:这个病例摘录很多,叙述详细。主要是当地治疗第一例对打开局面,同时增加自信心都很有启发)

10、娄绍昆和收集邻居阿姨学医经验:

《伤寒论》、清代沈源的《奇症汇》手抄本

2)、面部红肿

(山石神韵注:本文第一例胃病中的面色暗红用三黄泻心汤大概与此例面部暗红而肿思路有关,即黄连证。第二,四诊的“闻”不仅是用耳听,也有用鼻子闻的意思,病人身上难闻气味,也可考虑用黄连。)

3)、腹内发热,四肢觉凉

4)、阿姨心中常用16个方剂

桂枝汤、

香苏饮

“记得,一共只有八味药。”父亲说,“苏梗二钱,香附二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党参三钱,大枣三个,干姜二片,炙甘草一钱。”

我使用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平胃散、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舌苔白厚而腻而发热)一般用三仁汤; 

藿香正气丸、

(舌苔白厚而腻发热)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料煎煮成汤剂;

当归芍药散、

小建中汤、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

  “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谁?”

  原来如此,汪阿姨曾经受过名家指点,所以有这般的见识。

  “张简斋先生平易近人,谦恭和蔼,但是身材瘦矮,貌不惊人,右脚还有点儿跛。”

  “张简斋先生当时家住在鞍辔坊,房子很大,所以他就在家中看病。他的客厅布置得特别的典雅朴素,墙壁上挂着一幅陈立夫先生亲书的对联。”

   “张简斋先生说,对联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只不过请陈立夫先生代为书写一番。对联的上联是:‘不谏往者追来者’;下联是:‘尽其当然听自然’。”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盘腔炎、阴道炎等。”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山石神韵注:结膜、角膜、虹膜通俗解释,红眼病即眼白发红、或砂眼即眼睑内红砂点属于结膜炎,角膜就是角质膜,虹膜就是眼睛珠像彩虹。

左金丸、

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譬如二零零二年的暑假,单位组织我们到海南岛旅游。在途中,一个女同事突然出现腹痛,司机不得不中途停车。车门一打开,她箭一样冲下车,十来分钟以后才上来,一脸的痛苦面容。上来后汽车刚刚准备开动,她又大叫起来,又一次重新打开车门,好几个女同事就陪她一起下去。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时间,几个同事左右搀扶着她从路边的草丛中出来,脸色惨白,还没有搀扶上车就痛苦地重新折回草丛中去。全车的同事都是医务人员,大家都已经猜到这个女同事一定是患了急性肠炎,然而周围是大海、沙滩与丛林,不知医院在哪里,个个心急如焚,什么旅游啊,休闲啊,全被这个女同事的腹泻一事搅黄了。我想她突然腹痛、腹泻,又加上拉了一次又一次,肯定有里急后重,所以具备香连丸的方证,就马上从身边的手提包中取出一瓶香连丸,叫人向草丛中的这个女同事送去,让她用矿泉水把一瓶盖量的香连丸马上吞下。过一会儿,这个女同事走出了,虽然体力差一点,但是已经没有痛苦的病象了。

  她看见大家担心的样子,就说:“好了,好了,全都正常了,大家上车吧!”

  “这个香连丸太神了!”这个女同事笑着对我说,“吞下去不到两分钟,肚子就不痛不泄了,元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你急性肠炎的治愈,不仅仅是药的问题,主要是方证相对应,才能取效。”

  “古代中医师身边都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的中成药以备意外,”我说,“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这次出门旅游也带了几种中成药在身边,我还把针灸的工具也带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诊治。刚才你服用了香连丸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我会给你针灸、刺血、拔罐,同样可以止痛止泻,恢复健康的。”

  当听到这个女同事对中医药疗效的由衷赞叹时,我一下子就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在青山村的这个山坳里,第一次聆听汪阿姨讲叙香连丸使用经验要点的情景。

(山石神韵注,黄连(吴茱萸制、木香),产地武汉中联)

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开方子有没有按脉啊?”

  “为什么不学?”

  汪阿姨的话,使我知道天下有一些滥竽充数,假戏真做的中医师,对于脉象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我反正在几个方子里面翻来覆去,”汪阿姨说,“治疗自己家中的小毛病,有没有脉诊也无所谓。我看一些中医师临床上虽然也在按脉,其实都是摆摆花样子,看病认证一点也没有谱,真的还不如我。”

  “假如把民间的流言蜚语当真的话,我父亲也是以脉理高明饮誉乡里的。”汪阿姨说,“大家都传说,他能凭着脉象就能一五一十地把病人的病症说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对这些神化了街谈巷议,我父亲也不明确地表示承认或者否定。”

  “我父亲在教我脉诊的时候告诉我,”汪阿姨说,“他学了一辈子中医,在脉诊方面的进步最慢,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在初学时的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我父亲如实地和我交了底,”汪阿姨说,“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父亲把它称之为‘全脉’ 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这一方面。父亲说自己除了学会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只学会八种‘全脉’的脉象。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另一种诊脉法是怎么样子的?”我继续问。

  汪阿姨抽出一支香烟,点燃上以后就抽了起来,她的抽烟动作极为优雅。

   “你父亲所理解的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是怎么样子的呢?”

   “为什么是这样?”

  我觉得‘胃肠症状’所指不是很明确,就插话:“汪阿姨,什么叫‘胃肠症状’?”

   “汪阿姨,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

   “汪阿姨,你的记性真好,表达得也层次分明,你父亲在临床上都是这样地去使用的吗?”

“汪阿姨,你觉得这一套脉诊方法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大不大?”

   “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我父亲认为《新唐书》记载许胤宗一番‘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的议论,其实是影射脉象因人而异和临床上以病定脉的无奈。他认为许胤宗的一番议论表面上听去是矛盾的,其实是别有新意。许胤宗深层的意思可能强调医师当时感觉到的病人的脉象,要和病人平时正常状态下的脉象相比较。”

“汪阿姨,资深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就可以诊治疾病,这有可能吗?”

  魏晋针灸学家皇甫谧撰写的医籍,想不到汪阿姨也已经读过。皇甫谧告诉我们: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当时二十多岁,仲景预言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犹不信。想不到真的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达到这个境界的中医师肯定有,”汪阿姨说:“张简斋先生就具有这样的诊察能力。我亲眼目睹他仅仅依凭望诊就毅然投以桃仁承气汤三帖,药到病除,就治愈了一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

   “我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汪阿姨说,“医者修炼到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汪阿姨,你为什么认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呢?”

   “汪阿姨,那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有什么表现呢?”

   “汪阿姨,这个病例真好,还有别的典型病例吗?”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问他一句什么话?”

  我其实心里也有数,那一句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只是为了核实一下才多问了一句。

汪阿姨哥哥患严重胃病,天天清晨呕吐清水,张简斋先生用二十帖的苓桂术甘汤把他治愈的。因为这个缘故,汪阿姨哥哥后来就恳求张简斋先生带教汪阿姨。

8)、娄绍昆对阿姨的评价

一个三叉神经痛七年的妇女,是我的一个学生的姑母。病发时,上、下牙痛剧烈掣痛,太阳穴悸痛难忍。为了止痛,拔掉了三个牙齿。白天隐痛还可忍耐,夜间掣痛失眠,真是痛不欲生。我诊治时,知道有恶风、烦热、无汗脉浮紧等表证,根据脉证投以麻黄汤一剂。第二天早晨,我刚起床就有人来敲门,开门后一看,原来是这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她说服了中药一夜没睡,我大吃一惊,说:“那头和牙齿痛吗?”她说:“奇怪的是齿一点也不痛了太阳穴也不悸痛了”。我问她:“中药是什么时候喝的?”她说:“是晚上八桌钟服第一煎,十一点钟服第二煎”。我说:“方药是服对了,但服药的时间不要在晚上,可能麻黄有提神的兴奋作用”。我根据当时的脉症给她三剂四逆散并在太阳刺血,并告诉她,如果复发就再来。她就回去了,因为她是洞头岛上人,回去了以后一直没有消息。一年后,我向我的学生打听他姑妈的情况,他告诉我,他姑妈的病没有复发。

  从这个病例中,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在杂病中也有表证,当表证存在时,你如果不去解表,其他的治疗可能达不到疗效,因为表证是整体性的病变,它比局部的病变对机体的影响更为强烈。

太阳病传不传入阳明,医生予先无法予料,也可能因许多无法予料的因素而陷入三阴,所以医生只能根据太阳病治疗,不然的话,更加被动。太阳病辛温解表时,医生予先予料到可能导致体温不降反而升高进入阳明病,病家就不会害怕,哪怕病人愚昧,对医生予先予料的可能,还是会接受的,这不同于医生事后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医生予先对此种病情的正常演变能够胸有成竹,那就不会乱了方寸。

临床上外感热病太阳病阶段表现复杂,如表寒证有用辛温药一汗而解的,有汗解后体温稍有下降的,也有不但没有恢复正常,反而有上升的,仅举我的三个治疗验案加以说明。

(一)1975年3月9日本地一女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 桂枝一钱,杏仁二钱半,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 1975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我家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 C°,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130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白芍二钱,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38 C°,口渴求饮,呕吐止。再试以大扇搧风,再也不见畏风寒之状,而精神却极度疲乏,恶衣被,小便变黄,大便未解,脉象转为洪大,知病情已转向阳明阶段而“阳明无死证”,乃知险期已过,即予以白虎加人参汤二剂,后热退身凉,诸症消失,无任何后遗证。以上二例,当时限于条件,假如现在有条件的话,可以给予输液,以防止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失调。

(三)1982年7月4日 ,星期天,天阴小雨,笔者之女,三周岁,外感发热,体温38.5度,葛根汤证,傍晚6:00服用葛根汤第一煎汁后沉沉睡去,到了午夜,女儿突然哭醒,满面通红,烦躁无汗,体温39.5度,口极渴,饮冷开水好几杯。病情从太阳传入阳明,太阳阳明合病。然而,乡村深夜,家中无药,无奈之中,以大把滑石捣碎和葛根汤第二煎共煎汤一大碗,看见她急急喝下后,又沉沉睡去。余不放心,就睡在她身边,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大概凌晨3点才见微微汗出而热退,余才放心睡去。一觉醒来,已经8点,发觉女儿已在门外蹦蹦跳跳。突然听见妻子一声惊叫,进屋一看,女儿睡的枕头上,一滩血痕。这就是女儿出鼻血留下的“红汗”。

娄绍昆——一个准备手术的急性睾丸炎患者中医诊治写真

女,63岁, 2007年6月21日初诊。体重80斤,身高15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血红蛋白6.8,低血压,高血糖(9.2)近3年来,平均每年2次住院输血治疗。她如果感冒发烧,周围社区医院都不敢给她诊治。面黄肢瘦,舌质淡白,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守方加减3个月见效,3年来断断续续地坚持服药,症状逐渐消失,体能慢慢恢复。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男,65岁,身高171cm,体重135斤,主诉:右腿外伤皮开肉绽,血流满地。手术后,医生决定石膏固定3个月,患者不耐其苦,20天不到就把固定的石膏偷偷剪开。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医生都认为是石膏偷偷剪开所造成的结果,可能要一次手术治疗。患者是我高中同学,全家四代都是我的病人,对我非常信任,所以他就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过电话求诊。予以芍药甘草汤加牛膝、木瓜。处方:白芍60、甘草10、牛膝30、木瓜10 7剂。一剂后,僵硬如木的右腿就能有力上抬。当天就出院回家,在家中服上方不暇,右膝关节的活动度一天比一天大,服药40天,右膝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正常。一共服药3个来月,下肢活动能力恢复如前。现在,一年过去了,患者完完全全地痊愈,甚至比生病前更为有力,其双脚的皮肤全部老皮脱尽新皮重生,其欣喜难以言表。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遗尿—(头皮针)结合 方证辨证

失眠—(耳针、耳尖刺血)结合方证辨证

痛经—(腰骶区域刺血、拔罐)结合方证辨证

偏头痛—头额区域 刺血、拔罐)结合方证辨证

鼻窦炎—(药物熏蒸、针刺)结合 方证辨证

慢性结肠炎—(脐疗、拔罐)结合 方证辨证

1、洞头王素英支案;女,37岁。体重85斤,身高160厘米。一年前,因支扩、肺感染,在上海大医院手术肺切除。手术后不到二个月复发,经各大小医院、诊所治疗未愈,迁延至今,体重减轻10多斤。刻诊:发热头痛、消瘦憔悴、面色暗黄不华、口苦口涩、咳喘无力、痰粘黄白相间夹血、纳呆恶心、便结尿黄、腹肌稍紧、心下压痛、鸠尾(剑突)肿痛、肝胆区扣痛、脉细苔黄。鸠尾、尺泽刺血,刺血后感到轻松。予以柴陷汤7支。处方:旋复花10克、葱7茎、茜草10、红花5、柴胡10、半夏10、大棗3枚、黃連5、黃芩10、干姜5、枳壳10、桔梗10、瓜蒌仁10 7剂。药后诸症大减。复诊1次,原方不变,两周而安。后随访得知七年中咳血复发二次,第一次通过电话询问,将上方(柴陷汤)稍加化裁,自行服用5支而愈。第二次是二年前,因胸部被小女孩踩踏受伤,引起胸痛咳血。鸠尾、尺泽刺血,柴陷汤合旋复花汤7支而安,至今没有复发。

2、陈玉英一岁女儿乙脑案:1982年8月3日初诊,在温州部队医院传染病科确诊为乙脑,住院隔离,抢救治疗10天,高热虽退,但仍然低热、昏迷不醒。医院传染病科明确告诉其父母,即使醒过来大脑肯定也已经受到严重的损伤,认为不治。陈玉英不管死活把女儿抱回乡下家中。急急邀我上门治疗。患儿脉数、苔黄腻、昏迷、口角流出秽臭涎水、无汗、面色暗红、四肢不凉、痰声辘辘、大便结、小便黄。针刺“开四关” ,留针,一分钟捻转一次,一个小时后,发出哭声。随后频频灌喂鲜竹沥,又一个小时后,终于苏醒。予以蒿芩温胆汤一剂。处方:青蒿3、黄芩3、竹茹3、半夏3、茯苓5、枳壳2、胆南星3、陈皮3、炙草1。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痰热,内扰心神。二诊,高热39 C 、汗多、口渴不止、时有干呕、神疲声嘶、大便溏臭、小便黄短,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二支。三诊,热退汗减、口干欲饮、时有干呕、哭声低哑、小便淡黄,改方为竹叶石膏汤三支而安。随后以柴芩六君子汤善后。

3、剧呕案:5岁,男,呕吐伴腹痛反复发作15天,呕吐加剧3天,在台州某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住院治疗,出院后不到一周又重新发作,病症依然,呕吐加剧,靠输液维持生命。经人介绍全家人急急地从台州赶到温州求医。在大医院急诊3天,呕吐加剧。利用输液的空隙,求诊于我。刻诊,水谷不进,水入即吐出,脸色苍白,精神困顿,半个月体重减少10多斤,烦燥不安,时有腹痛,时发呻吟,尿短不利,大便时结时溏。准备给予五苓散合三香汤。处方:猪苓5、茯苓10、泽泻10、桂枝5、白术5、藿香10、丁香1.5、小茴香5。为了使药汁能顺利入胃,在小儿内关2 针刺,下针后,马上清醒过来,就能开口叫“妈妈”了。留针半小时后服药,药后没有呕吐。过一会儿,我剥了一个大橘子给他吃,他大口大口地吞吃下去,一点也没有异常,大家惊喜不已。3天后复诊,知道他们这3天还在温州,住在朋友家里。孩子饮食如常,只是神疲乏力,脸白无华,予以六君子汤7支,药后而愈。

4、温州李阿娇尾骨半脱位案:女,65岁,腰臀部沉重疼痛5年,脸色黄白晦暗,神疲乏力,背冷肢凉,白带如水。西医诊断为尾骨半脱位,颈、胸、腰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盆腔炎。几年来,中西医治疗少效。先行手法纠正尾骨半脱位,再予以真武汤合附子汤。处方:附子10、茯苓20、白术10、白芍10、党参10、生姜5片 ( 7剂)二诊时眉开眼笑,大有进步。继续投以原方加减,先后服药30余支,腰臀部沉重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

(二)有利于恢复与加强社会对中医的信任

先通过一个高血压病病案的诊治过程来看看经方治疗过程中所遇见什么问题?

1、高血压病在还没有出现并发症时,来中医门诊的病例很少。

3、对经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瞑眩现象需要加强研究。

鸠尾(剑突)肿痛这个腹证可以在许多病症中出现,如:月经不调;卵巢手术后;乳腺增生;结肠炎;神经衰弱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冠心病;颈椎病;痔疮;黄褐斑;胃炎;糖尿病;前列腺炎;肾结石;高血压心脏病;脑梗;肾功能不全;阳痿;扁桃体炎等等。

鸠尾(剑突)肿痛这个腹证出现时,据我观察同时出现的方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朴汤证;柴苓汤证;半夏厚朴汤;葛根芩连汤证;三味黄芩汤证;桂枝茯苓丸(汤)证;温胆汤证;防己黄芪汤证;柴陷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鸡鸣饮证;附子理中汤证等等。

病案举例:

37岁,女,下肢浮肿2年,早晨眼睑亦浮肿,口苦口干但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有反复发作荨麻疹病史,鸠尾(剑突)肿痛,脉弦,舌暗淡红,舌苔白腻水滑。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鸡鸣饮7支,药后下肢浮肿大减。复诊1次,鸠尾再次刺血后拔罐,原方不变,三周治愈。

4、瑞安郑道诚慢性结肠炎案;男,55岁,大便溏泄10年,每天5、6次,里急后重,时有粘液,近3 年,体重减轻20斤。刻诊,体重150斤,身高179厘米形体丰硕,但神疲乏力,型寒肢凉,口淡唾多,肠鸣腹痛,腹大不实,鸠尾(剑突)肿大如纽扣,按之疼痛。典型的附子理中汤证,前医屡投温补脾肾剂虽然少有疗效,但未能治愈。鸠尾刺血后拔罐,予以附子理中汤15支,药后大便溏泄大减。复诊6次,每次鸠尾刺血后拔罐,4个月治愈,鸠尾肿大大为缩小,按之不痛。

我的临床体会是:鸠尾(剑突)肿痛是疾病的一个明显征象;鸠尾肿痛的大小轻重和疾病的轻重缓急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可以认为它是人体健病之变的晴雨表。


2
赏礼
赏钱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
  • 3 1
  • 中医健康管理
        圈内贴子140
    • 聚合圈成员215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本圈子内的新贴

    通达信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